畫作中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各有不同,遠看有巍峨巨石的壯闊,高山右側直直垂注一縷涓瀑,山壁岩牆上的特殊紋理不僅歷歷可見,線條亦是變化多端、粗黑曲折,不僅使山形更加雄偉厚重,也產生了層次和立體的切入觀感。而山壁上密如細雨的筆觸(雨點皴),更拉長了山高的視覺感受,忠實地呈現了范寬的繪畫特色。
隨著流水往全圖的下方望去,以更加細膩的筆觸在幽暗的深谷中暈出如霧氣一般的墨彩幻化,米芾便以「深暗如暮夜晦明」形容這種呈現了瀑布沖洩的力道以及水花的效果。水流盡頭可引領觀察者拉至近景,此時每一棵樹的枝枒葉梢巨細靡遺、疏落有致,巧妙的是右下角可見一行驢隊,在其右方分岔如「橫Y」字形枝幹下方的樹葉呈現了一個缺口,可見范寬的落款簽名,但由於年代久遠,此畫顏色略顯暗沉,距離半公尺的距離下要細分此畫作的各個細節並非易事,因此現在畫展中多見遊客舉起望遠鏡近距離檢視賞閱。
山頂的樹木叢生無論遠近皆能望見枝葉疏密透光的層次,近處則更可見枝幹節瘤突出、盤根錯節,紋理幾可亂真,似乎可解釋成使用細小的畫筆,施以蒼勁的筆力如刻畫而來,此外,部分植物葉片依稀可見紅色和綠色消褪的痕跡,可知此畫原先是以彩色的形式發表。而近景的小瀑左岸走出的挑擔之人頭戴斗笠、動作如生,可能即將走過溪水之上的人工架橋,圖幅右下方更出現了駝獸列隊前進的律動,在蒼勁十足的景致中添加了生物的活躍氣息。